酒过三巡,菜过五味。
虬髯客把酒杯放下了,他已经有了几分醉意,问道:“陛下,听说你们唐军正在和焉耆的军队交战,不知可有此事?”
李世民听他说出这样的话,神情变得凝重了起来:“仲坚,你我相识多年,你应该了解朕的性情,朕有什么说什么,朕并不是一个好大喜功的人,也从来不侵犯他国。
可是,这一次焉耆王突骑支命他的弟弟栗婆准率兵突然侵犯我们大唐的边境,攻打了敦煌。
同时,屠了我们一座城。
此等行径,人神共愤!天怒人怨。
我唐军将士,个个义愤填膺,纷纷主动请缨,太子从大局出发,考虑到两国的百姓,不忍心让百姓遭受战争之苦。
于是,前往焉耆,没想到突骑支,竟然把承乾和苏婉关在了监牢之中,并且,派侍卫头领者力前去刺杀他们。
幸亏突骑支的二弟颉鼻叶护及时赶到,才救下了承乾和苏婉。
如果颉鼻叶护再迟去了一会儿的话,后果不堪设想。
你说,这件事让朕怎么忍?
无奈之下,越王李泰请求出兵,征讨焉耆,经过大臣们的商量,朕最终同意了他的请求。
虬髯客和红拂女一听都明白了。
虬髯客就说:“我在赶往中原的道上就已经听说了,听说,李泰出师不利,折损了不少兵马,是也不是?”
李世民一听这话,心想这虬髯客到底是什么意思?是敌还是友?
人心叵测,不可不防啊!
李世民道:“我们唐军刚刚与焉耆的军队接触,双方只是试探性地接触,互有并无太大伤亡,无关大局!”
虬髯客冷笑了一声:“陛下,恐怕事实并非如此吧。
莫非你想学曹操嘛?
我记得当年许攸是曹操年少时的好友。
之前,许攸是在袁绍的手下效力的。
后来,在官渡之战中,许攸的建议得不到采纳,袁绍对他百般排挤。
许攸见袁绍大势已去,便投了曹操。
许攸到了曹操的军营中之后,询问曹操还剩多少军粮。
曹操说,他的军粮还够支撑半年;
许攸表示不信,曹操又说还可以支撑三个月;
许攸还是不信,曹操无奈地说道,还能支撑一个月;
许攸让曹操再说,曹操说,还能维持半个月;
最后,许攸说,曹阿瞒,你就不要再骗我了,你们粮草已尽。
陛下,这个故事妇孺皆知,我想你也不用再骗我了,你们唐军已经折损了五千兵马,是也不是?”
李世民听虬髯客说出了实情,心中也是一凛。
他心想这虬髯客果然不是一般的人,虽然他远在扶余国,却对我们大唐的情况了如指掌。
“仲坚,正如你所说,我们唐军确实折损了五千兵马,而且都是精锐,其中有一万人马是朕从禁军调过去的。”
虬髯客手扶着桌案,挺起胸膛,道:“我说句话,你可能不爱听。”
李世民就说:“没关系,你有什么话就直说吧。”
“据我所知,李泰带兵打仗还是不行啊。
前段时间,你们征讨吐谷浑,由他率领十万大军从长安出发,结果,却中了人家吐谷浑的埋伏,被人家打得落花流水,差点儿一败涂地,是也不是?”
对于这个问题,李世民坦然地回答道:“你说得没错,那一次,刚开始的时候,我们唐军的确不顺。”
“陛下,恕我直言,这就是你的问题了。
一直以来,你在我的心目中,都是非常贤明的,任人唯贤!
可是,如今,却有人在我的面前说,你做了皇帝之后,就不是这样了。
说你是任人唯亲,喜欢谁就重用谁!
李泰太年轻了,如何能承担得起这样的重任?
如果你派李承乾去的话,恐怕也不会是这样的结果。
等到唐军吃了败仗,你才让李承乾去把他给替换了下来。
太子到了军中之后,采取了一些得力措施,立即军威大振,士气高涨,谈笑之间就把吐谷浑给消灭了。
由此可见,对于带兵打仗这一块,太子还是有一套的。
因此,我建议陛下,这一次,还是把太子派上去,把李泰替换回来,这样或许还有胜利的希望。
我可不是说一句吓唬你们的话,焉耆和吐谷浑不一样。
吐谷浑伏允可汗已经老了,他的作战理念已经过时了。
而且,他们内部不和,天柱王和慕容顺就是两股劲儿,谁也看不上谁。
而李承乾恰恰就是利用了他们的内部矛盾,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如今,西域的形势和以前又不一样了。
可能陛下,你没有吞并西域的野心。
但是,你的实际行为让人家不得不多想,不得不联合起来拼死对抗大唐。
去年,东突厥被灭了,今年,党项被拓降了,吐谷浑又被灭了。
你说西域诸国会怎么想?
唇亡齿寒的道理谁都懂,焉耆必定会联合西突厥、高昌、龟兹、薛延陀和吐蕃等国拼死和大唐对抗。
换句话说,唐军和焉耆作战就等于和整个西域作战啊。”
对于虬髯客所说的这番话,李世民也表示赞同。
虬髯客接着说道:“我们统兵征战,都知道一个简单的道理,那就是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然而,焉耆距离长安有万里之遥,中间隔着沙漠,沼泽,山川,河流等等,道路险阻,粮草运输极其不便,旷日持久的话,唐军必败无疑呀,没有粮食吃,军队怎么打仗?”
李世民明白,诚如虬髯客所言,焉耆确实难打。
于是,李世民把目光投向了李承乾,问道:“你是否愿意到高昌去把李泰替换回来?作为平西大都督攻打焉耆?”
说实话,李承乾想到突骑支那样对待自己,心中十分愤恨。
他真的想去把他好好地揍一顿。
可是,苏婉却冲着他摇了摇头,很显然,苏婉不想让他去。
李承乾明白,苏婉也是关心自己。
因为,此次,苏婉与焉耆作战,凶多吉少,要打赢这一仗,是难上加难。
李承乾坐直了身子,恭敬地说道:“父皇,并非儿臣推辞,只是,此次攻打焉耆,事关重大!
儿臣担心自己的才能不足难以堪当大任,还请父皇另选他人吧。”
李世民点了点头,道:“这么一说,你是不愿意去了?”
“儿臣是觉得自己年龄尚幼,又缺少作战经验,和那些老将相比,还差很多。
比如说李靖,李勣都很了不起,尤其是李靖,打仗从来没败过,那真是战神级别的人物呀。
儿臣觉得,自古以来,能和李靖相媲美的将军恐怕没有几人。”
谁知红拂女却说:“殿下,你真是谬赞了?
有那么一句话,叫做好汉不提当年勇,当年是当年,现在是现在。
李靖已经上了年纪,已不是当初的他了。
他齿牙松动,头发花白,行动迟缓,怎么能和当年相提并论呢?
所以,像这种在西域立功的大好的机会,我认为还是让给那些年轻人去比较好。”
李承乾和苏婉一听,都明白了红拂女的意思,红拂女也知道这一仗特别难打,她也担心李靖去了,也许一世的英明毁于一旦,那岂不可惜?
但是,苏婉也不是饶人的:“一品夫人,你不必过谦,李将军是什么样的人?我们大家都很清楚。
去年,他还带兵打败了东突厥的颉利可汗。
据说,他曾带领三千骑兵,奔袭数千里,绕到敌人的背后,出其不意,突然袭击了敌人,才制服了颉利可汗。
如果说李将军身体不行的话,他怎么能做到这一点呢?
所以,你刚才所说的话是完全不成立的。
再说了,陛下也是十分器重李将军的,所以,才会让他到长安的周边去征调军队。
为什么陛下不叫别人去,却偏偏叫他去呢?
我想陛下的用意也是很明显的。
红拂女早就听说苏婉不简单,虽然只是个姑娘,却很聪明。
据说,她把李泰玩弄于股掌之上,李泰有数次都吃了他的亏,今日一见,这小丫头果然是不一般呐。
红拂女笑道:“你说的没错,去年他在攻打东突厥的时候,还生龙活虎,的确长途奔袭了,
但是,自从那一次,他回来之后,就病倒了,病了好几个月,也就是最近一段时间,身体才稍微好那么一点。
如今的他只适合在后方搞后勤啥的,再让他领兵出战,我认为是不太合适的了,陛下圣明,请陛下决断!”
李世民听了他们的话,心中也很犯难,心想这件事还真不太好办,听红拂女的口气,她是不希望李靖再领兵出征的了。
李世民也知道红拂女在李靖的面前说话很有分量。
也可以说,红拂女的意思就是李靖的意思。
如果强行让李靖出征的话,恐怕也不太合适呀。
李世民低声地问道:“皇后,你觉得呢?
让承乾去合适吗?”
长孙皇后自然十分担心李承乾的安全。
当然了,她也担心李泰的安全,可是,李泰已经到了前线。
她就说:“陛下,就算李靖身体不适,你不是还有很多的大将吗?
像什么侯君集、李大亮、秦怀玉、郭孝恪等,不都是能征善战之辈吗?
要不,就派他们前去吧。”
李世民也明白长孙皇后爱子心切,怕李承乾在前方有什么闪失。
他正在犹豫之际,只听虬髯客朗声说道:“李承乾,在我的心目中,你可是个英雄,你可不能做缩头乌龟呀。
依我看,还是你去吧,你对西域的情况比较了解。
如果你觉得力量有点薄弱的话,回头我率兵十万前去支援你,你看如何?”
李承乾听了虬髯客的话之后,心中寻思,这虬髯客真的有他说的那么好吗?
此人亦正亦邪,心思让人猜不透。
他是率兵去帮助我们攻打焉耆呀,还是帮助焉耆攻打咱们呢?
在历史上,就出现过这样的事情,三国时期,东吴的周瑜和诸葛亮都想争夺西川。
于是,周瑜就假意地对诸葛亮说,我率兵去打西川,若能把西川打下来,就送给你们,你们把再把荆州还给我们。
但是,要借你们的道。
诸葛亮明白他这是假道伐虢之计。
因此,就佯装答应了,但是,实际上,诸葛亮暗中做了防备。
等到周瑜率大军浩浩荡荡经过诸葛亮的门前时,他发现诸葛亮事先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根本无懈可击,差点把周瑜气得吐血,周瑜只好率兵返回。
历史如镜,李承乾想到此处,道:“我多谢你的好意,但是,如果我去统兵攻打焉耆的话,那么,我们唐军必须依靠自己的力量,不需要你的支援。”
对于李承乾的回答,李世民表示赞同,他向李成琴投去了赞许的目光是的,人必须要靠自己。
虬髯客哈哈一笑:“怎么,李承乾,你是怕我算计你吗?
如果你要是那样想的话,那么,此事就此作罢。”
李承乾说:“你误会了,我绝对没有那样的意思!我完全相信你的诚意,只是我们唐军作战从来都是靠自己的力量。”
“好吧,既然你不需要我们的帮助,那就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