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1月底开始,华夏企业在高丽国开启了高度集中,且极具效率的收购动作。
因为大家心里都很清楚,在此刻的高丽国,由华夏企业取代米国企业来收购高丽企业,已经形成了一股非常难得的“势”。
但这股“势”能持续多久,并不好说。
毕竟米国企业总会做点调整,高丽民众的情绪也不可能一直如此高涨。
好在,从华夏市场厮杀出来的华夏企业,最懂得机会的转瞬即逝的道理,也最会抓住机会了。
这种在其他市场属于比较稀缺的能力,在华夏市场完全属于基本操作。
因此,米国那边,企业针对高丽市场的变化该如何做出调整的各种会都还没开完,华夏企业这边在高丽市场就差不多把自己想买的企业,技术以及人才都买下来了。
等到12月底,发生在高丽国的这些事情开始向外传播,越来越多国家的民众,知道了米国企业是怎么趁着各种金融危机在其他国家捡低价科技资源的。
也知道了华夏企业这一次在高丽市场是怎么从米国手里把这些科技资源抢走的。
而大部分国家的舆论走势,是高度类似的。
大家先是惊讶,没想到各种金融危机在米国企业手里原来是这样一个抢资源的机会。
然后是愤怒,明明这些金融危机全都是米国搞出来的,米国从未对此负责也就算了,居然还好意思去抢低价资源。
在愤怒的同时,自然还少不了一些猜测,不少人都在网上提出同一个问题:这些金融危机会不会是米国那边故意搞出来的呢?
当然,这个问题的答案大概是否定的。
愤怒之后,就是自查,大家都想知道在自己的国家,有多少企业被这样低价收购走了。
经过一番自查后,大家就更愤怒了。
毕竟在这件事上情,没有任何一个具备一定科技资源的国家能够幸免。
大家都是这样一次次被坑的。
而在这种舆论发酵的同时,华夏企业的收购动作也走出了高丽国,开始向更多国家的科技公司抛出了相比米国企业,明显合理很多的收购方案。
华夏企业的收购行为,开始走向更多的国家。
就这么一直到2009年的1月底,米国企业终于陆陆续续开完会了,他们一改之前的态度,开始跟自己想要收购的企业进行友好对话。
或者说,他们突然开始说人话了。
很多米国还特地严处了类似布鲁克这样的人,既是尽可能把布鲁克这样的人跟企业做一个划分,也是尽可能让布鲁克这类人多承担一点责任。
此外,为了更好的应对这一情况,不少企业的负责人和创始人都站了出来,试图利用个人影响力来缓解一下大众的情绪。
就比如微软这边,鲍尔默跟比尔盖茨先后发布了个人视频,向大众示好。
然而米国企业的这一系列操作并没有取得太好的效果,尤其是在亚洲地区,大众完全不买账。
等到2月,米国企业不得不降低身段,直接来了个态度上的一百八十度转变。
在面对被收购企业时,不仅不再傲慢,甚至都有些卑微了。
因为大家心里都很清楚,这样的金融危机并不是一直都有的。
利用这样的金融危机去全世界捡低价技术资源的机会,更是难得。
可留给他们的机会空间,其实已经很小很小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