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元五年年末,随着工业革命的展开,蒸汽机的大范围出现,学术上关于用不用蒸汽机的讨论越来越激烈。
支持的人表示,蒸汽机可以省人力、畜力,而且还不知道疲倦。
就像煤矿里的蒸汽机抽水设备,以前必须要十几匹马,甚至是几十匹马一起动才行,每天给马匹吃的饲料都够上百位工人的工钱了。
而蒸汽机呢,他只吃煤炭,而煤炭这种东西,在煤矿中到处都是。
还有由蒸汽机驱动的明轮船只,不再需要雇佣十几个人踩明轮了,只需要一吨的煤,就可以到处航行,十分的方便。
还有就是纺纱厂,因为有着可以源源不断的动力,在李恪的示意下,已经有人在一些技术要求不高,需要反复作业的工序中,让蒸汽机代替劳动,这样即提高了生产效率,又节约了人力等等。
此外还有铺路的时候,搅拌泥浆的搅拌机,这些都是蒸汽机会大展身手的时候。
这是动力方面的巨大进步,可以让生产效率加快。
但是反对的人,则是拿出另一套理论,那就是蒸汽机声音太大,会吓着小孩子,在河流上的船到处都冒着黑烟,简直就是怪物……
这种说法在主流的渔轮中被嗤之以鼻,但是奈何他们的能量太大,导致现在双方还是势均力敌。
不过这也只是口头上的言论罢了,因为这些说怪话的人,他们的家庭,有九成九一定会使用蒸汽机,因为这种能够十分节省劳力,又用不疲倦的机器,简直就是神器。
而李恪呢?
则是让他手下的工厂,还有朝廷的将作监,一直在钻研更精密的机床,更硬的钻头,机床是工业的母机,想要拥有更好的工业能力,必须得拥有更先进的机床。
为此,李恪在朝堂上提出了工业立国的口号。
在今后的大唐,要以工业发展为中心,农业发展为次要,要努力的搞大唐的工业化,国家培养的人才,也要培养工业化的人才的才行。
当然了,这个口号李恪是不敢提的。
现如今依旧是农本位,至少未来十年看来,确实是这样。
想要把农本位变成工本位,首先得是工业产出的财政收入,要大于农业产出的财政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