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3章 总结陈词(1 / 2)

杨廷选几次欲言又止,想要驳斥对方。

但他还是皱眉忍了下来。

这沈彪虽然对大贤不敬,但到底还是因为在辩论的范畴中。

不能因为辩论而治他的罪吧?

不然岂不是文字为狱了?

但,虽不能因此治沈彪的罪,可他对沈彪的观感更加差了。

杨廷选的目光看向陈凡,想听听他到底用什么样的语言来驳斥沈彪这狂狷之辈。

陈凡微微一笑,摇了摇头道:

《易》云『利者,义之和也』?非也!孟子非绝利,乃绝『不以其道得之』之利。昔舜受尧禅,以天下为公,非私利也;夫子受宋、薛之馈,皆因『行道之需』。今子以『迂阔』讥孟子,岂不见战国诸侯争利而弑君亡国者乎?此正孟子『防祸于未然』之深意也!

都说『利益是万恶之源』,那如何解释《易经》中『利益是道义的和谐产物』?

并非如此!孟子并非否定所有利益,而是反对『用不正当手段获取』的利益。

从前舜接受尧的禅让,以天下为公,并非图谋私利;孔子接受宋国、薛国的馈赠,是因『推行道义的需要』。

如今你用『迂腐』批评孟子,难道没看到战国诸侯争利导致弑君亡国的例子吗?这正是孟子『防患于未然』的深意!

到这里,辩论其实已经走完形式了。

没错,这个辩论,其实在张邦奇定下正方、反方时,就已经被杀死了。

义利之辨,已经是儒家千百年来最为人津津乐道的辩论题材之一,沈彪作为反方,能从大贤人品出发,拖延一二,这已经说明此人学有所成。

张邦奇笑着看向陈凡:“文瑞,你来总结一下【义利之辨】这个话题吧。”

儒家会讲,不会分出胜负,但让陈凡总结陈词,也就相当于分出了胜负。

沈彪脸上露出愤懑之色,显然输得并不是心甘情愿。

陈凡当然知道,这局胜之不武啊。

但对于义利之辨这个话题,他确实也是下过功夫,独立思考过的。

于是他点了点头道:“五经之首为《易》,易有八八六十四卦中的卦爻辞,以及上下系传等。”

“其中谈及【利】的地方有184处,而说【不利】的地方有28处。”

听陈凡说到这,在场所有人,包括杨廷选都有些微微诧异,杨廷选知道陈凡本经为《诗》,可没想到他竟然对《易》也有如此研究。

陈凡接着道:“不管利或不利,都不外以【利】作为中心在讨论。”

“《易》中最重要的四字宗旨就是……利用安身。所以《易》也讲利,而且告诉我们如何趋吉避凶,也就是如何求得有利于我。”

“所谓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这就是告诉我们,以积善的因可以得余庆的果,所以,积善是【利用安生】最有利的行为。”

如果说探讨孔孟思想的文化源头,那绝对离不开《易经》,所以说,假如孟子完全否定了“利”的价值,那么《易经》等华夏所有的传统文化,也就全都被孟子否定了。

可能吗?

绝不可能。

所以刚刚陈凡引用《易》来说明“利”这个字,其实就是反而站在反方沈彪的角度,来大谈“利”这个字。

沈彪谈利,那是用贬低大贤的办法来达成。

再反观陈凡,人家不搞人身攻击,人家就从《易》这本书“积善”这句话,就从佛家因果律的刁钻角度,阐述了“利”是人需要客观追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