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1章 力大砖飞!(1 / 2)

第351章力大砖飞!

此刻紫月文明的舰队已经驶离南鱼座h11星系约50年的时间了。以他们的航速,算上当初加速所耗去的时间,总计航行出了大约40光年左右的距离。

距离还不算太远。时间过去也不算太久,仍旧存在被李青松追踪尾焰的可能性。

当然,以李青松现有的舰队航速,正常情况下是不可能追得上紫月文明舰队的。毕竟紫月文明的航速更高,追的时间越久,两者距离便越远。

但李青松仍旧没有放弃。

原因很简单,第一,自己的科技是可以在航行途中不断提升的。尤其是在此刻有了紫月文明战舰残骸,可以展开逆向工程的前提下。

第二则是,紫月舰队再着急航行,也总归是要停靠星系进行补给的。李青松当然也需要进行补给,但基于更强大的工业实力,李青松的补给时间可以更短,如此便能追回一些时间。

两者结合,让李青松仍旧保持着追上紫月舰队的一线希望。

只要还有希望,那就足够了。

庞大的舰队快速,尚且还在加速阶段,忍受着那无时不在的,约等于地球12分之一的重力,庞大的科研任务便已经开始。

每天都会有数万艘重型运输船汇聚在那颗飞星周边,停靠在太空电梯的泊位之中。

工作在飞星之上的众多智能机器人、运输车等,便将几乎无穷无尽的资源取出来,运输到一艘艘的重型运输船之上,然后经由它们转运,补给到一艘艘的科研飞船之中去,供总数高达数百万座的深空观测基地、计算科学研究基地、涂料研究基地、金属实验室、结构实验室等各种各样的研究基地时刻运转。

现阶段,经过这么多年时间的培育,那从黑山文明之中解救出来的18个种族也各自完成了基因优化,拥有了足够的脑力,且完成了初期的知识储备,可以加入到科研工作之中来了。

此刻算上蓝图族、维勒族,总计20个种族的智慧生命人口已经达到了1000亿左右。

在李青松完全承担了后勤补给和工业任务之后,这1000亿人口可以完全以科研为导向,专门全力以赴的培育科研人才。

于是仅仅1000亿人口而已,便培育出了就算在李青松看来都算是合格的足足5亿名各学科科学家。

这些科研人口分布在各个行业,在李青松的统一调配之下,与几十亿名克隆体搭配,发挥出了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于是,李青松的科技便再一次开始了飞速发展。

每一个大的领域,每一个大领域之下的细分领域,以及具体的项目等等,齐头并进。

在这种情况之下,耗费了十几年时间,李青松的舰队以80%光速的航速,来到了紫月文明舰队关停尾焰,开启小功率随机转向的地方。

这是一片完全没有宏观星体的浩瀚星空,物质更是稀薄到每立方厘米仅有不足一个氢原子的地步。

同时,原本极为明显的,舰队尾焰与星际尘埃相互作用的痕迹,也骤然消失。

很显然,推进功率减弱了,相互作用便也减弱,探查难度急剧升高。

换做正常的文明,哪怕是科技程度与李青松一致,甚至于略微超出的文明,面对这种情况都没有什么好办法。

但李青松不同。

相互作用减弱,痕迹细微,难以探查

那就以更大的搜索面积来提升探查精度!所谓力气足够大,砖头也能飞起来。

只要我的搜索面积足够大,哪怕痕迹再细微,我也能找出来!

在李青松的控制之下,足足数千万艘小型侦察飞船、探测卫星、红外望远镜等等,以紫月文明启动小功率随机推进的地方为圆心,开始向前方展开拉网式排查。

探测设施到达的最远的地方,甚至和主舰队的距离扩大到了一万亿公里。

这已经超出了李青松的超距通讯距离极限。不过没关系,尾焰检测相比较起来其实是较为简单的,可以交给元始ai去掌控那些距离太远的探测设施。

如此庞大规模的探测,对于一个普通文明来说是难以承受的。就算他们的智能ai可以达到元始ai的层次,单单是制造这么多探测设备,尤其是在太空之中而不是星系之中,便绝对无法承受。

更不要说如此众多的探测设备还需要时刻机动,时刻返回主舰队或者远离主舰队,需要进行数据分析,进行设备检修与维护等等,需要的人手何止亿计。

将这么多精力都放到这件事情上来,普通文明也别想做别的事情了。

但对于李青松来说,此刻所进行的如此大规模的探测却完全可以承受。

不能说完全没有压力,但总归不大。

半径一万亿公里,横截面积便达到了约3.14亿亿亿平方公里。李青松的主舰队和众多探测设备便如同一张面积3.14亿亿亿平方公里的大网,丝毫不留死角的从这片星辰海洋之中拉过,不放过任何微小的线索。

在这种情况下,原本绝无可能探测到的众多细微线索浮出了水面。再经由元始ai的智能化分析,紫月文明舰队的航行轨道渐渐被李青松绘制了出来。

“关闭主发动机后,以大约0.006米每二次方秒的微弱推力,向着这个方向机动了大约30天时间,导致轨道偏离了大约2000万公里,其后继续以每秒钟约15.5公里的速度偏离。”

探查到这一点,李青松随之为自己的舰队也赋予了对应的偏离速度,继续沿着探明的轨道探查。

在这之后,紫月舰队的航行痕迹再度消失。

综合探查后,李青松最终做出判断:“看来,在一个月时间的机动后,他们选择了进入惯性航行模式。继续探查。”

在采取惯性航行模式,继续沿着这条航线航行了50天时间,航行出大约1.3万亿公里后,那微弱的痕迹再度出现。

“从这里开始,他们以0.009米每二次方秒的加速度,向着这个方向偏离,持续时间……100天左右。”

李青松再度调整航线。

无论紫月舰队的航线如何变化,李青松总能通过自己超大规模的探测网络将其找出来,始终在身后死死的咬着他们,始终不肯放开。

时间便在这种情况下悄然流逝着。

一边追踪,李青松也没有放下手中的科研任务。

他始终知道,提升科技,才是对抗紫月文明的最重要法宝。

不要忘了,紫月文明的战争实力并不弱于自己。之前那一场战争,自己最多算是和紫月文明打了个平手。

如果不是云罗舰队忽然出现,战争局势最终走向何方,还真是说不好。

如果自己的科技始终没有提升,那么,就算自己追上了紫月文明主舰队,说不定到最后被灭掉的也会是自己。

于是,李青松总数高达百亿的意识链接份额,便被这一刻不敢停下的科技研究和太空追踪两件事情完全占满。

每一名克隆体在被意识连接着的时候,哪怕走路都是一路小跑,吃饭也仅仅只是随手塞几个特制能量棒和营养液而已。

那数亿名其余种族的科研学者要比克隆体们宽松许多,但相比起正常的作息时间仍旧繁重太多。

但他们却没有丝毫怨言,不同的种族反而在相互较着劲。

这一刻,李青松将自身的科技发展潜能发挥到了极致。

在这种情况下,仅仅百余年时间而已,李青松的各项科技便俱都出现了堪称阶段性的巨大突破。总览全局,李青松知道,自己的科技程度已经足以支撑为自己的飞船进行一次整体更新换代了。

便在这没有任何自然宏观星体的浩瀚太空之中,以那颗飞星为依托,超大规模的飞船拆卸回炉及新式飞船的制造工作正式开始。

为此,李青松不得不将执行科研任务的克隆体撤回一些,以降低科研发展速度为代价,总算是凑够了执行这一次更新换代任务所需要的工程力量。

也幸好元始ai可以代替李青松执行绝大部分底层任务,李青松才能同时支撑起搜索、科研、建设这几项对于普通文明来说,只要一项便能将整个文明所有力量全部占据的工作。

一艘艘飞船消失,一艘艘飞船出现。新式舰队初具规模后,李青松又随之操纵着它们展开了实战演练,以提升自己的战术水平,更好的掌控这些性能更加优越,与紫月文明战舰差距更小的战舰。

耗费了六十多年时间,这一次更新换代工作才彻底完成。

不仅战舰,便连超巨型的空天母舰、大型居住飞船、各式工业飞船、科研飞船等等,也全部换成了新的。

那些空天母舰的能耗更低,可靠性却更高,能量护罩的强度也更高。大型居住飞船运行则更加平稳,内部物资循环利用效率也更高。

在这种情况下,李青松终于下达了一个命令。

舰队再度开始加速!

要知道,此刻主舰队的航速已经达到了光速的80%。再加速的话,便超出了原有舰队的最佳经济和稳定航速,各种风险大量增加不说,能耗也会线性提升。

但现在,那过去的一切障碍,在这全部更新换代的飞船面前已经全部失去了阻力。

一台又一台构型更合理、效率更高、离子喷射速度也更高的巨型发动机同时开始喷射,以足足0.9米每二次方秒的加速度,再度将源源不断的动力施加到了这些飞船之上,一直持续了大约4个月时间才停下。

此刻,李青松主舰队的航速已经达到了光速的83%,平均每秒钟便有24.9万公里的距离被李青松跨越。

但这仍旧不是结束。

李青松清楚的认识到,在现有基础物理学理论体系范围内,也即统一了电磁、弱核、强核三种基本作用力的框架之下,自己仍旧有许多应用物理层面的科技可以挖掘。

挖掘到极限的话……据李青松估计,主舰队的航速最高将可以达到光速的90%——正好便是紫月文明舰队所拥有的航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