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本小说网 > 网游竞技 > 明末之白衣天子 > 第897章 混乱的永历二年

第897章 混乱的永历二年(2 / 2)

(注:王得仁原为清朝南康总兵王体中的部下,原流民军将领王体中杀顺将白旺后投清,但是对剃发政策非常不满,金声桓抓住机会撺掇王得仁袭杀了王体中,王体中死后,金声桓兼并了王体中的部属,并将王得仁引为心腹)

登莱一地的高级文武官员都知道张鹿安曾经下令派人联络金声桓和李成栋,觉得金声桓的反正一定跟张鹿安的推波助澜有着很大的关系,但是张鹿安的心里面却是清楚的很,历史的惯性很大,金声桓的反正不因自己而起,更不会因为自己而终,完全不受自己的控制。

如果非要说引子,除了江西官场的文武不和以外,更大的原因还是在于清政府自己。

在半年前的顺治四年五月份,发生了一件令所有汉人降将害怕的事情。

清廷借口“王道士伙案”,将地方实力派李际遇骗到北京城,随即派人逮捕了李际遇全家,连同其他一些早些投降的文武官员如丁启睿、丁启光、严云京、原明锦衣卫都督冯可宗、李际遇的亲弟弟李际到、李际国、部属李好、刘铉、杨四等七十余位各级将领全部处死。

清廷针对入关后降将李际遇的处理方式,使得其他同时期的降将人心惶惶,毫无疑问的是金声桓肯定是心有余悸,害怕自己终有一天会重蹈李际遇的覆辙,这是金声桓反正的一大诱因。

金声桓和王得仁的反正一时之间在大江南北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金声桓有统御谋划才干,王得仁有万夫不当之勇,如果金声桓真的能够顺流而下直接攻打南京城,必将给江南带来巨大的震动。

身在山东的清将博洛,也是因为江西战场异动,而不敢轻举妄动,间接使登莱地区安定了一段时间。

清廷对于江西战场的担心是非常有道理的,金声桓传檄四方、号召远近,很快召集了近二十万大军,连大明弘光朝的遗臣姜曰广(姜曾任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也跳出来,自愿加入到金声桓的幕府,为金声桓进行筹划。

使得金声桓的声望几乎在一夜之间,完全达到了与蓼国公张鹿安相提并论的地步。

金声桓一时之间也是怡然自得,派人给张鹿安送信,信件的内容却是出奇的简单:

愿与阁下会猎于黄龙府!

张鹿安对于金声桓这种毫无意义地吹牛皮的行为是深恶痛绝,派人警告金声桓,最好尽快挥师东下,张鹿安愿意率领十万蓼军从长江下游逆流而上,双方可以会师于南京城下。

令人想不到的是,如此秘密的行为,行事非常谨慎的张鹿安,所派的送信人竟然将信件“遗失”在南京城外,为清军巡逻队所捡到。

更令人感到奇怪的是,书信里面的内容几乎第一时间就向外泄露,立刻在整个江南产生了巨大的轰动,江南各地士绅开始暗流涌动,纷纷进行串联。

这样的情况使得南京城内的清政府高官是恐慌万分,深怕金声桓和张鹿安成功联手,连忙抽调徽州和福建的人马支援江南,还让山东和南直隶的清军不敢有丝毫的动作;

另一方面也加重了清廷最高统治者多尔衮的担忧,综合权衡之下,多尔衮决定优先集中力量消灭金声桓所部。

只是令江南士绅失望的是,金声桓对于张鹿安的提议嗤之以鼻,反而同原本历史中一样,尽提大军向南进攻赣州府,白白浪费了大好的战略局面。

有了金声桓的带头,三月初八,甘肃回民、明朝故将米喇印、丁国栋率领部下在凉州发动起义,打着反清复明的旗号,深得当地百姓人心,起义军一度发展到十万余人,甚至打死了包括清国的甘肃总兵刘良臣(即刘良佐的亲弟弟)在内的多位文武高官。

三月十八

李成栋率领所部人马在广州反正归明,湖广大地一时之间尽皆变色,纷纷反正归明,使得清军在长江以南除了占据浙江和福建北部以外,其余占领区近乎尽失。

这还不算完,当年十二月初,清大同总兵姜镶反正归明,一度席卷整个山西大地……

以上所述还是起义规模至少在十万以上的反正归明行动,其他中小规模的起义数量,至少有数百起。

对于清军来说,由于需要到处“灭火”,永历二年、顺治五年是他们入关以来最为忙碌的一年,甚至有宗室成员(如爱新觉罗.罗洛浑,岳讬长子)在行军中累死的情况发生。

可以说此时的清政府也已经几乎陷入到兵无粮缺的地步了,清国的天下已经开始摇摇欲坠,连被困在清国京城的原明降将刘泽清也都认识到“胡无百年运,清廷不会用人,大势去矣”,派遣自己的侄子刘之干和心腹将领李化鲸前往山东老家召集旧部,准备重新起义反正(注1)。

但就是这样的关键时刻,大明的老毛病又犯了。

注1:不过刘之干的运气不太好,刚去到曹州就被清廷派人抓个正着,李化鲸也在几个月后被清军给擒获,清廷于顺治五年当年十月将包括刘泽清全家老少在内、刘泽清的兄长刘润清、侄子刘之干和李化鲸等部将的全家男女老少,全部以“阴谋犯上作乱”的罪名,斩杀于北京外城西菜市口。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