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7章 三万首诗(1 / 2)

乾隆皇帝的成就令人由衷钦佩。

那些本身也是诗人的皇帝感受到了巨大的压力。

金邦震惊得连下巴都快掉地上,露出了惊讶的草根本色。

“三万首诗!!你是在开玩笑吗?这位皇帝一定是下凡的诗人。”

在诗歌的数量上,即便是专业诗人也无法与乾隆相提并论。这位乾隆实在是太过竞争力!其他在文学舞台上竞争的诗人在他面前简直无法望其项背!

大臣们仍旧纷纷称赞金邦,对其文学才华表示敬意:“陛下,无论那人是否真如传说中是天上的诗人,您的诗作亦堪称佳作,流畅而富有力量,必定能在诗坛名录中占有一席之地。”

金邦内心虽感无奈,但仍微笑着回应:“够了,别再过分夸奖了。面对三万首诗的产量,那可是杰作无数。我仅有的两首佳作又算得了什么?啊,我真不想和他出现在同一份名单上,否则,我可真是相形见绌,颜面尽失!”

李煜轻掩嘴角,低声咕哝着:“陛下并不以勤政着称,尽管您热衷于诗歌和武艺,创作了几千首诗篇,却仍只是他产量的一小部分。”

他迅速放下了袖子,眼神中充满了期待,仰望着天空。作为皇帝,他们相较于普通人拥有更为独特的视角,乾隆的诗作无疑包含了许多值得学习的精髓。

他心中涌起了向乾隆皇帝拜师学习的渴望!

在宫廷的私密角落,萧子台兴奋地抬起尾巴,用稚嫩的声音向他的祖父赵雪芹询问:“爷爷,陛下如此才华横溢,是因为他的武艺,还是因为身为皇帝的技艺,才使他取得这样的成就?”

尽管宫廷被三面高墙环绕,赵雪芹却对萧子的教育十分重视。萧子天资聪颖,学习诗歌已有不小的成就,对皇帝的诗作更是推崇备至。

赵雪芹轻轻拍了拍萧子的下巴,在确认周围无人偷听后,压低声音警告道:“我们绝不能轻易谈论皇帝!”

“这是一本关于陛下诗作的书。你可以自行翻阅。”

萧子迫不及待地接过书籍,开始仔细阅读。不一会儿,他的脸上露出了困惑不解的神情:“爷爷,您给错了书。这并不是皇帝的诗集。”

【常言道,了解一个人就要研究他所处的时代。在接下来的视频中,我们将简要回顾乾隆皇帝的一生。

乾隆皇帝的祖先是康熙帝,一位伟大的君主。康熙帝曾亲临雍正帝的府邸,当时年仅九或十岁的乾隆便引起了他的注意。康熙帝对这位少年特有的气质深感喜爱,这种喜爱甚至使得雍正帝在康熙帝心中的形象都因此变得更加正面。

然而,康熙帝的子嗣并不多,即便萧子也有四十多个兄弟姐妹,这使得乾隆在这些皇子中脱颖而出变得尤为困难。乾隆是如何脱颖而出的呢?

这里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细节,康熙帝作为一位皇帝,他对迷信之事颇为热衷,常常召见算命先生,甚至亲自尝试算命。

答案或许就藏于乾隆帝的出生日期之中。

历史文献记载,博物馆的史料揭示了乾隆皇帝的个人信息,其中包括他的出生日期。据说,拥有这个出生日期的人在生活中鲜少遭遇重大挫折,多半人生得意,命运多舛。

难道这不正是康熙帝迷信占卜中所说的天命之子、幸运儿吗?

因此,康熙帝将乾隆带入皇宫,亲自督导他的教育。

乾隆皇帝与康熙帝之间的关系异常紧密,甚至乾隆亲自赋诗描述了他与祖父之间的深厚纽带。康熙帝的行为和政策成为了乾隆帝学习的楷模。

康熙帝曾数次南下巡视,因此乾隆帝也效仿此举。康熙帝举办的千叟宴亦被乾隆帝所继承。事实上,乾隆帝最终被安葬在康熙帝的东陵,而非他父亲雍正帝的西陵,显示出他对祖先的深切缅怀和敬仰。

尽管如此,雍正帝对乾隆帝亦关爱有加。在康熙帝统治时期,八王之乱这一惊心动魄的宫廷斗争,后来甚至被改编成了电视剧,展现了皇子们之间复杂的关系和相互间的忠诚与敬意。

雍正帝深知,这样的局面无法长久维持,他决意不让乾隆帝重蹈其他王子的覆辙。因此,他暗中决定了乾隆帝为他的继承人。

尽管这一决定是保密的,但宫中许多朝臣心照不宣,他们明白雍正帝的意图,并在暗中支持这一决定。

在历史上,能够平稳继承皇位的皇太子寥寥无几,许多王子和前任皇帝都曾面临种种挑战与冲突。

然而,被誉为“天选之子”的乾隆皇帝却并未经历太多的波折。他不仅深受祖先的宠爱,还得到了父亲的的高度评价和期许,作为皇太子的地位始终稳固如初。

另外,雍正帝并非长寿之君,因此乾隆无需漫长的等待便迎来了即位的机会。雍正帝驾崩时,乾隆年仅45岁,正值壮年,这为他统治国家提供了充足的精力与时间。

因此,乾隆皇帝可谓幸运之至,几乎未遭遇任何继承皇位的障碍。无数皇子都羡慕他至极,甚至到了嫉妒的地步。

此外,清朝皇室对皇子的教育有着严格的要求,相传皇子们必须每日早起,勤奋学习,常常直学到下午。因此,乾隆皇帝虽然学识渊博,但他自认为知识积累不足,常怀谦逊之心,感受到一种自我提升的紧迫感。

乾隆皇帝曾感慨地说:“无敌是多么寂寞!”他那奢华高贵的生活奠定了他个性中的自恋基础。

其他皇子是否汗颜,金邦不得而知,但乾隆自己却是真的感受到了压力与汗水。

他是汉武帝金哲之子,母亲是卫子夫,他的书法造诣深厚,甚至被誉为超越了乾隆,真正展现了非凡的才华。当乾隆皇帝出生之时,其父雍正尚未来得及登基为帝。

然而,汉武帝金哲并未像雍正帝那样享有高寿。

金邦内心忧虑,皇帝虽然身体健康,精力充沛,看起来还能统治多年。但金哲已经二十余岁,在这个年纪登基的皇子实属罕见。

啊,成为皇子本就是一条艰难的道路,而要成为一位死后还能被尊崇数百年的皇帝,更是难上加难。

朱元璋皇帝沉思着,叶锋的话语在他耳边回响,听起来并不令人愉悦。他心中不禁疑惑,为何皇帝不能寿命更长一些?为何非要等到皇子们已经年迈,才将皇位传给继承人呢?

他强烈反对这种观点!

在此刻,他突然想起了金邦那个尴尬的结局,心中不禁闪过一丝担忧。朱标会不会也有这样的想法呢?

他迅速摇摇头,否定了这个念头,因为他非常了解自己的儿子,深信他绝不会有造反之心,即便是遭受打击。

然而,朱元璋仍然想给朱标一些安慰,于是赠送给他一把珍贵的斧头:“这是一件来自北方的珍贵礼物,连我自己都舍不得使用,但现在我已经将它送给了你。这意味着你会得到你应该拥有的一切,明白吗?”

朱标心怀纯洁,从未萌生过叛乱的念头,但他并不天真,清楚地理解了朱元璋话语中的深层含义。他迅速地点头,表示自己已经明白了。

“正是如此,”朱元璋满意地点头回应。

在朱元璋心中,朱标无疑是他的首选继承人,这一点毫无疑义。

尽管朱标已经二十多岁,正值壮年,但他依旧能够坚持到底,最终在众多王子中脱颖而出,成为了合格的继承人。

天意或许会允许他成为一个傀儡,任由他人操控吗?

【身为皇帝的乾隆并未经历过太多磨难,

他登基之后,生活愈发顺遂,自恋的性格也愈发明显。这种性格贯穿于他生活的每一个方面。

作为皇帝,乾隆的爱情生活相当健康。

他曾说:“闲暇之时,无他娱乐,故我常作诗,练习古武术,挥毫泼墨。”在空闲时光感到无聊时,他会提笔写诗,将所学知识与情感融入诗句之中。

在诗歌领域,乾隆皇帝依然保持着自恋的天性,常常将自己的作品与诗坛大家相提并论。

他不仅品评这些伟大诗人的佳作,甚至将自己的诗作评论也收录在《清三阁全书》之中。

在这些诗坛巨匠中,杜甫尤为受到他的推崇。

“每当我阅读杜牧的诗歌,总是舍不得放下,他的诗作对我有着难以抗拒的吸引力。”

“诗歌是我一生中最爱的艺术,杜牧的确有资格成为我的诗艺导师。”

他特别推崇杜甫的诗歌,并坚信自己的文学天赋源自于杜甫的启发。

众所周知,杜甫的诗歌被誉为“历史诗歌”,通过诗篇记录历史,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

乾隆曾对自己的诗歌作出评价:“我的诗作中,贸易往来的良时佳季,朝堂仪式的庄重场景,以及巡游四方时探访的名山大川、风土人情,皆得以细致描绘,将这些事物的精髓永恒地记录于诗中。”

乾隆皇帝笔耕不辍,将名山大川的秀美风光以及民间的习俗文化融入诗中,期望自己的诗歌能够成为清朝的“历史诗歌”。

奇奇汇赞许地说:“杜甫以其纯真心志着称;这位皇帝正在向你学习写诗。看来,未来你可能会将宫廷生活也纳入你的诗作之中,真是一位跨越时代的诗圣。”

杜甫听后,脸色铁青,忍不住反驳:“别把我当作无知之人。”

听闻乾隆皇帝学习写诗,他感到无比荣幸,觉得自己又赢得了一位皇帝作为学生。对于古代武术家来说,被尊为皇帝的诗艺导师是至高无上的荣誉。

他不禁感到好奇,想要了解这位“学生”学习的进展如何。

奇奇汇评价道:“顺便一提,用来形容乾隆的‘自恋’这个词颇有趣味;听起来并不像是在赞扬。”

杜甫笑着对这位“弟子”说:“哈,武术家中谁不自豪?皇帝又何尝不是?越是自恋,可能在写作上就会表现得越好。”

【除了杜甫,乾隆还十分欣赏苏轼,时常与他隔空吟诗对仗。

乾隆为最宠爱的妹妹所写的诗篇要多于为苏轼所写的,但他为苏轼创作了六百九十二首诗作。